我的linux日常生活-3.硬體規劃
tags: 我的linux日常生活
自己組裝電腦,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與使用電腦目的。以下就會針對這次我組工作專用電腦的分析。我會分為下列幾個階段
- 使用需求分析
- 使用目的
- 硬體規劃
- 現實分析
- 現實與理想的取捨
使用需求分析
使用目的
我使用電腦的目的有以下:
- 工作
- 開發網站系統
- 撰寫開發與分析文件
- 維護網站系統運作
- 到客戶的工作地點進行需求訪談
- 娛樂
- 聽音樂
以前在電腦中會使用的軟體工具
在Windows中我會使用以下軟體,以及我自己習慣的軟體對硬體的配置
- MS Office
- Line
- 開發工具
- NetBeans 6.7
- 最低硬體要求:
- RAM: 4GB
- Disk: 1GB
- 最低硬體要求:
- intelliJ IDEA
- RAM: 建議 8 GB
- CPU: 建議多核心
- Disk: 5GB 起跳
- Toad
- NetBeans 6.7
- 資料庫管理工具
- Toad for DB2 Oracle
- 系統規劃與雛型軟體
- DrawIO
- 注音輸入法
- 板控制工具
- Git
- git tortose
- NotePad ++
- VS code
- EverNote
電腦操作習慣
- 我在開發系統時,有時後會需要開三個以上的專案,所以intelliJ IDEA 有時後會多開數個專案,對記憶體的要求至少需要16GB 以上。
- 會在不同的作業系統中進行產品測試,對記憶體需求至少要16 GB以上。
- 會在同一時間很多軟體作業,如Toad、Toad、intelliJ IDEA、NetBeans 6.7。
總結以上我的操作習慣,記憶體越大越好最好可以到1024 GB。
轉換到Linux 後軟體規劃
有些軟體有提供跨平台的,例如:Git、IntelliJ 等等,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,跨平台的軟體大部分都是以程式開發才有提供跨平台(註1)。
沒有跨平台的軟體則另外尋找替代方案。通常有三種方案:
第一種:尋找功能相似的軟體,例如:Liber Office。我覺的這是可遇不可求。
第二種:透過Wine 模擬Windows環境,來安裝可以在Windows上運作的軟體。在我的經驗中,這個選擇有一點不好。MS Office 還可以正常運作,如果是比較專業的軟體,有可能會無法正常運作,例如:Toad for DB2等。
第三種:在Linux 中透過虛擬機運行Windows,後就可以完完全全安裝以前使用的軟體。這個選項還蠻耗系統資源的,光Windows 10 作業系統就要至少需要下列的硬體需求:
-
處理器:1 GHz 或更快的處理器或 SoC
-
RAM:1 GB (32 位元) 或 2 GB (64 位元)
-
硬碟空間:16 GB (32 位元作業系統) 或 20 GB (64 位元作業系統)
替代軟體可以選擇,以MS office 來說,就有LiberOffice、Open Office等等。也有在Linux中難以替代的軟體,例如:Line。
- Liber Office (替代:MS Office)
- Line 有試過用wine 執行,最後決定還是在Windows中執行,因為時常Line會無故自動關閉。
- 開發工具
- NetBeans 6.7 (在Linux中有對應的版本)
- intelliJ IDEA (在Linux中有對應的版本)
- SOAP UI (在Linux中有對應的版本)
- 資料庫管理工具
- Toad for DB2 Oracle 有試過用wine 安裝,最後還是在Windows中執行,因為System32 元件在wine中會遇到不明的bug,而且裡面的功能在社群中可以自由使用的軟體沒有。
- DBeaver Community
- 系統規劃與雛型軟體
- DrawIO (在Linux中有對應的版本)
- 新酷音輸入法 (替代:注音輸入法)
- 板控制工具
- Git (在Linux中有對應的版本)
- notepadqq (替代:NotePad ++)
- VS code (在Linux中有對應的版本)
- EverNote
硬體規劃
在硬體的規劃當中,前期我自己是直接買一台筆記型電腦處理,後期是自行組裝電腦。
筆記型電腦我選擇是用 Dell E7270,會選擇這台的主要原因是原廠就有支援 Linux ,在驅動軟體方面可以不用花費心思處理,畢竟別人都已經在市場上賣出了,而且都說明可以支援 Ubuntu ,自然我就可以好好無痛接觸 Linux。
組裝電腦的部份,以下是我這次的組裝菜單:
- CPU : AMD Ryzen 5 3600
- RAM : 金士頓 32GB DDR4-3200 *2
- MB : Gigabyte B550M ARUS ELITE
- GPU : Gigabyte N710D5-2GIL
- 硬碟: ADATA XPG GAMMIX S50 Lite 1TB
- 電源供應器: 振華LEADEX 550W
- HDD: WD 藍標2TB(WD20EZAZ)
在配這個這份菜單時,我有擔心到時候會不會無法組裝 Debian 的問題。為了這個問題,我有特別上網一下,查查國外有沒有災情。更何況我選擇的 CPU 是 AMD 的,因為在分析 Linux 與硬體的相容性時,就有看過不少文章 AMD 有許多驅動程式的相關問題。不過當我看到「Linus Torvalds轉至AMD Ryzen Threadripper平台」這篇報導時,增強我對AMD 平台的信心,所以就抱持著「頂多就安裝 windows」的心態試試。
為什麼我選擇AMD 平台而不使用 Intel 平台。因為我買電腦零件的時間點是 2021-02-01,在哪個時候 Intel 與 AMD 的 綜合性價比對於網站程式開發人員來說比較高。原因有CPU 核心數多、支援RAM 到128 GB、有 CPU原生支援 PCIE 4.0等等主要因素,剩下的在這邊就不多做贅述。
註解
- 註1: 跨平台: 這邊指的跨平台是:相同軟體廠商所開發的軟體,在不同作業系統中有提供對應的軟體且功能近乎相同,例如:Slack。不僅在手機(Android、IOS)、在桌面系統(Windows、Linux)中都有對應的軟體,而且功能近乎相同。
參考資料
從Intel Inside切成AMD Inside,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轉至AMD Ryzen Threadripper平台,因為編譯快3倍!